南阳同庆社地方曲艺传承与发展计划

作者: 时间:2017-08-20 点击数:

1.前言

1.1研究背景

素有“南都”、“帝乡”之称的南阳,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地处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秀丽,具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其文化亦是别具一格,源远流长,具有浓郁的楚文化气息。尤其是其地方特色曲艺,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表现形式。然而,随着我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及经济观念发生了极大变化,地方曲艺赖以生存的乡土语境遭遇到新的情况,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一些地方曲艺品类正濒临灭亡,一些地方曲艺的创作主体正在边缘化、老龄化,其自身的优秀传统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遗失。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尽管近年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声愈发高涨,地方曲艺的生存与传承也越来越多的引起社会各界及学者的关注,但针对南阳地方特色曲艺生存与传承问题的研究却为数不多。本课题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在对南阳地方特色曲艺的调查基础之上搜集、梳理了南阳地方特色曲艺的历史沿革、艺术特色以及主要表演曲目等,并对艺人进行了考访实录,由此对南阳地方特色的曲艺的生存现状及传承进行研究分析,无疑将会给地方曲艺艺术的保护、传承、发展和创提供较为准确和详实的研究资料;对其生存现状的思考和分析将为南阳地方曲艺艺术的保护、传承、发展和创新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2.南阳地方特色曲艺的种类及艺术特色

2.1  南阳地方特色曲艺概况

南阳素有“书山曲海”、“曲艺之乡”之称,其地方曲艺形式多样,种类繁杂,经过历史的变迁及社会的进步,保留到现在的特色曲艺大致包括:宛梆、大调曲子、三弦书、鼓词、槐书、锣鼓曲、善书等,各曲种曲书共计约3千部篇,很多曲种现今只在南阳个别乡镇遗存,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

2.1.1 大调曲子

典型就大调曲子而言,它的前身为“鼓子曲”,是南阳地方特色曲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中原曲艺之首。源自元曲散曲中的北曲,初兴于开封,清乾隆年间传入南阳后,逐渐形成不同于开封鼓子调的曲种,盛行的20世纪60年代中期。音乐结构为曲牌连缀体。因每一连套形式常以鼓字头开始,鼓子尾收煞,故名鼓子曲。现存曲牌160多种,大致分为常用鼓子杂牌、小昆牌、大牌子和部分非常常用曲牌。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古筝、琵琶为辅,后加入二胡、大提琴、阮等。传统的演唱形式均为坐唱,后改以站唱,其后又出现了对唱、群唱及带有表演的弹唱形式。现存曲目近1300部,取材十分广泛,有历史故事,有古典名著,亦有民间传说等,比较著名的曲目有《刘胡兰就义》、《李豁子离婚》、《目连救母》、《风雨盼亲人》等。

2.1.2 宛梆

宛梆,很早人们称它为南阳调,是生长并流行于河南南阳的地方曲艺,是曲艺中独树一帜的一种表演艺术。它形成于明末,完臻于清代,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因南阳简称为宛,解放后,改名为“宛梆”。其曲调丰富,唱腔激昂,其声腔高亢豪放,男声用大本嗓,给人以粗扩、豪迈、奔放、明朗的感觉。特别是女声唱腔的高八度呕音花腔,清亮娓婉,配之主弦发出的“唧唧”声,犹如鸟鸣,是其声腔主要特色,堪称一绝。

2.1.3三弦书

三弦书,全称“三弦铰子书”,又称“铰子书”,早期称“板书”。因用三弦、小铜鼓伴奏得名。音乐大致分铰子腔、鼓子腔两大类。演唱风格分东路、中路、西路三个流派。据艺人口碑相传,清乾隆四十年前后,南阳地区已有演唱活动。清嘉庆、道光年间,以社旗、方城为中心,流行于除西部山区之外的南阳辖区各地。民国初期,是三弦书的鼎盛时期,艺人足迹遍及河南全省及湖北、山西、陕西、安徽乃至东北、内蒙部分地区。三弦书曲目众多,1963年,仅方城一县就收集曲、书目550余部,比较著名的曲目有《卖丫环》、《卖杂货》、《红灯记》、《玉环记》、《王女兴唐》、《昆山传》等。

 

3.南阳地方特色曲艺的社会价值及与地方经济的相互关系分析

曲艺在我国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南阳地方曲艺也不例外,它不仅源远流长,在南阳汉画像石中就刻下了最早的说唱艺术痕迹,更是来自于民间,有着民间的特殊吸引力。这些在南阳土生土长的艺术之树,承接着南阳乡土历史传奇的草根文化,在口口相传的曲艺段子里,我们不仅能领略到南阳曲艺艺人出口成章的魅力,亦能燃起重新审视乡土艺术的激情。在跨进二十一世纪的历程中,在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其赖以生存的乡土语境遭遇到新的变化下,只有重视其作用,加强其保护、传承和发展,不断创新其演绎形式的表演风格,不断更新其表演曲目,才能使南阳地方曲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1 南阳地方特色曲艺的社会价值

3.1.1 创作主体的价值引领

南阳地方曲艺自发源以来,其创作主体、表演艺人不自觉地就承当了道德观念与伦理观念普及的角色,他们用其独特的“说唱”方式,始终起着社会价值引领的作用,正所谓“说书唱曲劝人方”就是这个道理。其社会价值引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便是人间的善恶相分、真假辨识,让人们在无形中便受到了家国观念、道德理念、真理意识以及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培植和熏陶,其表演中更是蕴含着中华民族朴素无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1.2 南阳地方特色曲艺满足了南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

长期以来,无论是在大型舞台演出或社区文化室、公园、街道还是白河边,也无论是婚庆典礼现场、老人做寿、或喜庆节日、公司年庆还是休闲自娱,都能在南阳大地上看到南阳地方曲艺,通过这些曲艺节目的演出,极大地丰富了南阳人民群众的风俗文化、休闲文化活动的内容,既丰富了节目形式,增加了节日氛围,又使人民群众在消遣娱乐中得到了丰厚的文化享受。

3.1.3 南阳地方特色曲艺能对人民群众进行广泛的政治时事教育

南阳地方特色曲艺十分重视根据时事政治和英雄人物及道德模范的事迹编排形式各异的曲种节目,比如大调曲子中的《刘胡兰就义》、三弦书中的《红灯记》,取材贴切实际,人物事迹脍炙人口,以平常小事着手,将人物应有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充分发挥了先进模范作用,使南阳人民群众通过观看曲艺节目既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文化享受,又受到了不同层次的政治时事教育,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进步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1.4 南阳地方特色曲艺极大地弘扬了文学剧本及戏曲音乐

剧本是一种文学形式,是戏剧艺术创作的文本基础,是一部剧、一部曲的根本,南阳地方特色曲艺也是把剧本、曲本作为文学演出本。在曲艺创作及演出中,曲艺创作主体及曲艺艺人将文学剧本的作用进一步弘扬扩大,增加了曲艺节目的吸引力和阳春白雪中的“雅”,使听众得到了进一步的满足。由于曲艺节目大量演出,曲艺创作主体及曲艺艺人逐渐认识到伴奏及演奏乐器的重要性,会根据曲艺剧情的需要大胆的加入戏曲音乐,甚至将一些戏曲的唱腔与本身演奏的曲调相融合,这就是所谓的“南阳曲艺唱腔,每三十年一变”的说法,从而极大地弘扬并丰富了戏曲音乐。

3.1.5 南阳地方特色曲艺促进了古典名著的广泛传播,丰富了我国文艺节目的形式和内容

南阳地方特色曲艺取材广泛,现存并流行的曲目有很大一部分是取材于古典名著,例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及很多优秀的文学剧本,艺人们不断地、连续的演出,使喜爱传统文学作品的听众都能声情并茂地欣赏到不同形式的传统文学作品。艺人们用优美的文辞、动听的唱腔、悦耳的伴奏,使文学著作中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从而加大了优秀的文学名著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传播,增强了文学名著的社会功能。而且南阳地方曲艺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它既能演绎重大题材的节目,也能演绎市井小民、平常百姓身边发生的小事;既能在大型晚会上演出大剧,也能在街道、公园、乡村舞台演出小剧;既能演出时间过长,也能一时兴起演一小段;既可要求较高的舞台背景、道具,也可只使用一桌一凳,或什么道具都不需要,正是因为南阳地方曲艺有了这些特点,才极大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进而丰富了我国文艺节目的表演形式和内容。

3.2 南阳地方特色曲艺与地方经济的相互关系分析

3.2.1 南阳经济发展对南阳地方特色曲艺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南阳经济发展迅速,已成为豫西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也对南阳地方曲艺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一部分人忙于生计,愈发浮躁,很难停下脚步去欣赏曲艺文化特有的“美”,很难自觉地去聆听曲艺曲目所表达的人文情怀和道德理念,大幅度的降低了曲艺文化引领社会价值的作用,使得曲艺创作主体创作作品的积极性降低。

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对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支撑作用,不同的区域经济孕育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南阳地方曲艺正是在南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才形成了“内容题材的人民性”和“语言艺术的群众性”的特点,才有了稳定、平衡、协调的作用,才呈现了曲种多、曲目多的繁荣局面。伴随着快速增长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人们越来越重视身心健康,一部分人开始进一步寻求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几年来,南阳府衙、城市广场、公园等极富地区特色的休闲娱乐场所的建设为南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提供了便利,为南阳地方曲艺艺人的演出提供了场所,极大地促进了南阳地方曲艺的发展和传播。除此之外,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也为南阳地方曲艺事业和曲艺繁荣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3.2.2 南阳地方特色曲艺对促进南阳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1)南阳地方特色曲艺对激发经济主体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

文化建设通过对反映社会群体利益、愿望和意志的理想信念、价值标准、道德风尚、行为规范等的确立,有利于形成适应经济发展的先进文化理念和文化环境,支配人的行为,调节社会关系,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发起经济主体巨大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产生创造力,推动经济迅速发展。

    (2)南阳地方特色曲艺对经济体制起到了优化作用

南阳地方特色曲艺与南阳地方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其地方曲艺文化与地方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当地历史发展的趋势。南阳地方特色曲艺通过对制度建构的指导,实现社会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优化,以此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南阳地方经济体制的建立及运行需要南阳地方特色曲艺的指导和保证,需要通过南阳地方特色曲艺增强凝聚力,需要通过经济主体在价值观念上对制度有内在的认同。

    (3)南阳地方特色曲艺为南阳经济发展提供了和谐环境

南阳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使经济、社会充满各种矛盾,经济发展缺乏人文关怀。南阳地方特色曲艺对缓解这些社会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南阳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引导人民群众追求更高尚的生活意义,使人民群众在知识、道德、审美诸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为南阳经济发展提供了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4)南阳地方特色曲艺促进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

区域文化渗透进特定区域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形成区域特色经济。不同的区域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资源,深厚的文化资源的积淀可转变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资本,增强区域竞争力。区域文化资源还可形成特色产业,提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与品牌。南阳地方特色曲艺的不断繁荣对于促进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如南阳旅游业、娱乐业等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南阳地方特色曲艺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4 南阳地方特色曲艺的生存现状及传承困境

大调曲子、宛梆、三弦书等南阳地方曲艺,每一个曲种都经过历史的沉淀自成流派,在各自的演出历史上都出现过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的盛况。然而,今非昔比。通过对南阳大调曲子协会负责人、曲艺传承人及个别乡村的走访和调查分析表明,历史悠久且具有传统音乐文化特征的南阳曲艺,即使目前仍然受到基层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和欢迎,但依旧存在着极其严峻的生存及发展困境。

4.1 后继无人,传承能力弱

南阳地方特色曲艺艺人的普遍老龄化和后继乏人,缺乏大批具有高素质的曲艺创演人才,再加上创演人员深入生活不够,缺乏创新意识等等,这就形成了南阳地方特色曲艺以及专业曲艺团体由于人才的匮乏难以为继的生存现状,造成了南阳地方特色曲艺的艺术传统面临着大面积流失甚至消失的危险的传承困境。

4.2 人才培养机制出现严重问题使得南阳地方特色曲艺缺乏优秀的经典曲艺节目

南阳地方特色曲艺作为一门艺术,其艺术的拥有者便自然地构成了一个行业。历史上这个行业的发展,有着自身一定的人才培养机制,这就是口耳相传的师傅带徒弟模式。投师学艺,收徒传艺,是使行业不断兴旺发达和艺术的传统与血脉得以传延的基本途径。过去一个曲艺演员要想从事一个曲种的演艺活动,通常要按照行规正式拜师,一般三年之后方可出师。三年间与师傅吃住相随、形影不离,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艺术的知识和技巧,就这样点点滴滴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积累起来。而现在的专业曲艺演员,除极少数从曲艺学校毕业外,绝大部分都是由业余爱好而转入专业创演的。正因为艺术传承的传统机制被破坏了,所以艺术的传统包括知识与技巧的继承便失去了依托,艺术传统的缺失也便在所难免。

4.3 南阳地方特色曲艺的生存与传承的环境日益恶化   

随着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这种主要基于传统农业社会的艺术类型的文化生态面临着空前的危机,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日益恶化。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外来艺术文化的冲击,使得传统的艺术生产土壤和审美创造氛围,发生着剧烈的变革。南阳地方特色曲艺的艺术形式再也不可能按照原有的生产经营方式继续生存和发展,急需通过自我调适,找到新的生存和发展模式。

4.4 曲艺的艺术观念的扭曲误导着观众对于曲艺的科学认知

对曲艺传统的误读和专业知识的缺失,表明曲艺的艺术观念正被逐渐扭曲,曲艺的艺术发展还没有真正走向起码的自觉。艺术的本体开始迷失,艺术的创演陷入混乱。有些所谓的曲艺活动和曲艺创新,由于没有弄清楚曲艺到底为何物,就盲目创造,随意革新。致使动机或许本来良好的许多曲艺创演,由于不是对曲艺艺术本体特质的坚持与张扬,从而使革新的效果事与愿违,南辕北辙。极大地误导着观众对于曲艺的科学认知,迷失着曲艺自身的创新路径。还有些“唱曲”类曲种的抒情性节目,由于没有把握好曲艺演唱语言性宣示的“表意”特点,而趋向了歌曲演唱音乐性渲染的“表情”特征,从而将“唱曲”常常弄成了“唱歌”,均为大家所忧虑。

5 南阳地方特色曲艺的保护与传承

南阳地方特色曲艺是南阳地区内形成的思想意识的总和,是在南阳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因素及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深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受到了南阳地区乃至河南地区文化群体流派不同深度、不同广度、不同频度的交流和碰撞,它反映了南阳地区特定的人文历史境遇,构成了这个地区基本的文化特质及人文特色,同时也造就了南阳人民相对稳定的传统习俗、风土人情、性格特色和心理特征,也创造了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文化成果。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日益加快,由贸易关系裹挟而来的文化趋同现象开始蔓延,已然蚕食着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存在。人类在追求财富与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如何维护文化的多样性,保护精神色彩的丰富性,在不平等的经济关系中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捍卫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主权,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特别是有识之士的高度警觉。思考中国曲艺的生存发展之路,任务同样非常艰巨,意义也同样十分重大。

5.1 积极营造传承与发展环境

建议各级政府及其文化主管部门,制定政策规划,确定工作机构,通过配合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来保护和抢救南阳地方特色曲艺,并且将其纳入南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使之与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资源的投入与配置上,做到统筹和协调,确立曲艺在当地文化发展中的应有地位。

5.2加强扶持力度,促进曲艺传统整理和继承

注重扶助曲艺艺人和团体,促进曲艺传统整理和继承。对于传统曲艺的保护和发展而言,艺人是最主要的财富,传承是最基本的弘扬。要通过对优秀老艺人的关心和扶助,给他们配备徒弟,为他们提供条件,让他们传授技艺。资助曲艺表演团体,巩固其在繁荣和发展曲艺艺术方面的核心功能与龙头地位。

5.3建立数据库,实行静态保护

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努力运用录音录像和文字记录与整理等等方式与手段,及时地抢救性地记录和留存现有的优秀民间老艺人所拥有的重要传统曲艺节目。发掘、征集、整理、编纂和出版散落民间的历代曲艺文献与文物,包括曲本、稿本、抄本、图片、谈艺录和其他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各种类别的曲艺实物。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考虑建立曲艺博物馆,或者在综合性的博物馆开辟某些或某个特色性曲种的展览展示室。一方面保存曲艺资料,另一方面展示和普及曲艺知识。

5.4曲艺进高校,曲艺进课堂

兴办各级各类曲艺学校,尤其是要创办高等级的曲艺院校,建立中国曲艺繁荣发展的人才“孵化器”。因为现存的曲艺院校远远不能满足具有数百个品种的曲艺形式的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需要。传统师带徒的作坊式教育,不能解决诸如研究、编辑等专业高级曲艺人才的培养。事实上曲艺人才的匮乏,不只体现在创作和表演人才方面,举凡研究人才、编辑人才、经纪人才以及伴奏人才、舞台美术人才、音乐设计人才等等,均需通过专业的教育和培训,才有可能产生出来。目前没有曲艺专业的编辑人才,致使出现电视台的曲艺栏目制作播出戏剧小品,出版社和杂志社的文字编辑无法审读和判断曲艺稿件的尴尬事情屡屡发生的严峻状况,表明全方位地培养各级各类曲艺专业人才,实在是势在必行。早在前些年,担任着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的第八和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的罗扬同志,就曾联络许多文艺界有识之士,向有关方面提交过关于建立中国曲艺学院的提案和建议。此前和此后的曲艺界政协委员,也不同程度和不同角度地提出过相关提案,但结果均如他们所慨叹:承办部门大多“表面热情积极而实际推脱敷衍”。应当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借着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适时建立曲艺教育的高等院校,包括以社会投资或联合办学的方式,在一些人文类的综合性大学设立曲艺系科,应当说是完全可能而且切实可行的。

5.2树立科学观念,营造正确舆论

通过确立对曲艺文化在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中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开展对于普及曲艺知识和重视与保护曲艺遗产的日常宣传活动,让地方曲艺进入义务教育视野,将对当地曲艺知识的普及,纳入乡土教材的内容,并且使之日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并探索建立各种适宜曲艺传承与发展的激励与奖励机制,共同营造适宜曲艺艺术发展演进的良性文化生态。

 

 

目前中国现有的300多个曲种,大半花开南阳盆地,被戏剧大师田汉赞之为“中原瑰宝”。原中国文联副主席、曲艺家协会主席陶钝曾赋诗道:“南阳书曲昔时聆,二十年来魂梦中。清音妙语歌盛世,卧龙今又变飞龙。”南阳地方特色曲艺与许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形态一样,有着不可再生的特点。一旦消失,损失无法估量,也无法用简单的政治和经济尺度衡量。曲艺与一切事物一样,固然有着自身生生灭灭的发展演变规律,但如果由于我们的不肖而让祖先创造的精神文化遗产在我们手中消失,或者因为我们的冷漠对待而任其走向消亡,那我们就是中华民族的不肖子孙、古老国度的败家子、丰厚历史的千古罪人。我们必须明白,我们对于包括曲艺在内的传统文化形态,负有守护、继承和发展、繁荣的神圣职责。

竞技宝JJB·(中国)电子竞技平台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5 Auto Parts All Right Reserved 联系地址:南阳市长江路80号 联系电话:0377-62076311

Baidu
sogou